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衡水站长网 (https://www.0318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4600公里量子通信网是如何实现的?

发布时间:2021-01-15 17:32:05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互联网
导读:据 CNNIC 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0 年 9 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 7.49 亿,而每 100 个在网上购物的用户,就有 41 个是在直播间下的单。 人对商品的信任,微妙地被人对人的信任取代。在直播这样碎片化的域场中,人成为信

 据 CNNIC 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0 年 9 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 7.49 亿,而每 100 个在网上购物的用户,就有 41 个是在直播间下的单。

  人对商品的信任,微妙地被人对人的信任取代。在直播这样碎片化的域场中,人成为信息发布及传播的唯一和终极节点,而明星被视为其中最天然有利的群体。

  在《直播启示录》第三集《明星的棋盘》中,吴老师这样描述:

  “明星做直播,是两个脉冲的叠加。第一个脉冲是直播电商所带来的瞬间直播场观流量,这是直播电商自身的属性,第二个是明星自身的流量。所以明星做直播和其他人做直播,所产生的瞬间场观人数完全不在一个等量级,它是两大脉冲聚合的结果。”
 

 丁润强:是的,作为参与者或者创业公司,又或是一个创业团队,每天都要面对的考题是:一方面在已突破的技术之后,如何能够形成产品、如何将现有的技术突破产品化,进一步变成可持续稳定交付的产品。

  另一方面就是做创新,技术研发不能停,每一次突破都代表背后无数的付出和积累,技术研发要持续往前走,持续创新。商业航天不是用旧的思想和研制管理体制去占据旧的市场,而是用创新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去创造应用。

  张奥平:戴总怎么看?

  戴政:从商业公司的逻辑上讲,肯定不是为了做技术突破而存在。某种程度而言,技术突破以及所有的这些技术创新也都是为了商业目标或者商业价值来服务。首先还是要讲商业逻辑。在这个过程中,商业公司,比如商业火箭或者运载火箭,它的商业逻辑,还是要有一个市场导向。一直在说到底市场需要什么火箭?这个问题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我们看到美国的商业航天公司不管是 Space X 、Rocket Lab,还是贝索斯,都使用液体火箭。反观国内,民营商业公司很多还是固体火箭。从海外的发展来看,为什么美国没有用固体而是一开始就用液体?这里面有一个很核心的商业逻辑就是「经济性」。商业运载火箭的目标是要降低进入太空的成本,打开流量入口,让更多的人能够进入太空,能够让更多的事情形成商业上的闭环。如果成本上不做往下降的创新,不通过技术手段去实现,那会有很大的问题。

  第一,用固体还是液体推进火箭。固体和液体的区别主要在于成本。固体火箭的成本和液体火箭的成本相比较而言,液体火箭远远低于固体火箭,特别对于大吨位运载。从商业逻辑上讲,未来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商业运载火箭的主流一定会是液体火箭。

  第二,定位问题,是小火箭、中型火箭还是大型火箭?同样有一个市场导向的问题。我们经常拿成功的案例举例子,比如说 Space X 最成功的是猎鹰 9 号火箭。猎鹰 9 号火箭是一款什么规模的火箭?它的起飞质量是 550 吨,起飞推力接近 800 吨,这是什么样的量级火箭?基本上等同于我们国家的长征七号的规模。我们国家长征七号起飞质量接近 600 吨,起飞推力 720 吨,所以跟他的水平是相当的。

  刚刚提到猎鹰 9 号这款“中型”火箭是 Space X 最成功的。为什么不是猎鹰“重型”火箭?原因是中型火箭这个产品定位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它既不像小火箭一样单千克入轨成本那么高,也不像超大型火箭那样不灵活。当吨位做的很大时,需要装满一飞船的乘客才能发射,在目前的现状下,满足这个条件很困难。就比如日常生活中坐的是一个公交车,但是要等很久乘客才能上满,会有很多乘客选择去做出租车,产品对市场的满足灵活度就下降了。中型火箭在市场的经济性和灵活性上取得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平衡。

  为什么小火箭经济性不行?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全世界最大的熊在哪里?是北极熊。越往南熊的体型越小,越往北越冷,熊越大。如果一个物体的体积变大,表面积所占比重将下降。熊是如此,火箭也逃不开这个物理规律。假设火箭越大,外壳结构重量占整个火箭质量的比重会下降,那么运载系数就越高,进而平均单千克入轨成本经济性就越好。从运载火箭的角度讲,选择中型火箭正好可以较好平衡经济性和灵活性。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火箭为可回收状态。可回收和一次性火箭最本质的区别是,预留燃烧。一次性火箭每一级都要耗尽,使劲全力。如果猎鹰 9 号一级将所有燃料消耗殆尽,下降的过程中就无法减速,所以要预留燃烧,潜台词就是不能用尽全力。

  相比一次性使用的状态,运载能力会下降。这又是一个盈亏平衡点的问题。做成可回收状态,运载能力下降,运载能力可以出售的,减少利润得到的回报是什么?收回了一个可以复用的一子集,可以翻新、检测还有各种各样的维护性成本瘫在里面。最终能否在经济上可行,或者能够带来经济上的好处?这是商业公司最关心的逻辑。

  商业公司是建立在商业逻辑的基础上。为什么 Space X 选择了一个中型火箭?因为它的运载能力有相对大的规模,这样规模的运载火箭做成可回收状态,能够抵抗住一定的损失。而这个损失最后计算进财务模型里面,在财务上是合算的。小火箭就无法做到这一点。当它做成垂直回收状态,预留燃料,意味着用不了全力,最后的损失比例很可能到 60% 到 70%,只有原来1/3 的收入,商业上无法成立。

  从民营商业航天角度,一定是在所有技术创新、技术逻辑背后,有一条商业主线,必须要考虑商业逻辑。这样,围绕商业逻辑做技术创新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才能够给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张奥平:戴总提到的都是核心。

(编辑:衡水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