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激荡 40 年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洪宇指出,在后美国时代新一轮的互联网全球发展中,多样性的历史经验、差异化的政治经济、多视维的社会文化价值将在技术绝对性表象之下发挥更为自觉的影响力。作为互联网大国,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亟需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标准和行动标准积极推动资源与能力的再分配,并且秉持公平正义、共建共享、协同共治、劳动价值、健康地球为基本面向的立体性站位,推动面向未来、面向全球、谋人民福祉的智慧社会建设。 后美国时代的全球互联网存在哪些危机与转机?
更多精彩观点 01 全球互联网的三重权力维度众所周知,网络传播时代以去中心、自组织、技术驱动为特征。但是,如果我们把“权力”界定为之于环境以及他者施展不对称影响的能力的话,那么权力自始至终与网络传播彼此交织、相互建构。特别是从政策、政治与经济的视角看,全球互联网绝非天然的既定事实,其空间结构、社会连接以及所呈现的传播机遇是由特定的政策丛、物质结构、机构组织所促成,乃是一个传播边界、传播主体、传播权威、传播资源、传播实践不断经历建构的地缘政治场域。传播政策尤其是权力集中施展的范畴,其本身的政治属性以及得以制定的历史语境是塑造网络传播环境的结构性建构力量。 基于传播政治经济研究、批判网络社会学,以及后殖民理论,我们发现权力关系及其涵盖的暴力胁迫、经济垄断与霸权观念都通过互联网与网络传播得到再现和重构。 首先,从传播政治经济研究视角看,当代全球体系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以数字化改造为建构场景、以资本积累为元逻辑的“数字资本主义”;其中互联网是协调关键位置的传播资源,而支配互联网传播资源的权力包括发展权、所有权、使用权和治理权,其在不同社会力量中的差异化分配是反映、型构、延伸数字资本主义的重要权力机制。 由此引申可见,互联网不是外在于历史语境的抽象中立的技术空间;恰恰相反,其技术目的、技术应用,以及网络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映射跨国资本集团及其代理人机构的观念与利益,即实现资本主义对于环境、劳动、文化、社会等非市场范畴的寄生与破坏逻辑,以及消解矛盾与反抗的自我维护逻辑。与此同时,全球互联网也不局限于所谓全球同一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还是由跨国机构、国际产业链、国家基础设施、网络公众共同组成的多元异质的技术-社会-文化复合体。
基于技术政治与全球资本主义及其地缘政治相互勾连的宏观判断,传播政治经济视角有力揭示出全球互联网的政治悖论:这种崇尚市场、流动、自由、表达的数字资本主义暗含着技术经济、政治安排、意识形态等多层次的战略目标及其支配效果。 (编辑:衡水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