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的了解下:云计算简史
围绕云计算相关的技术领域、技术名词和技术产品令人眼花缭乱。在云计算发端之初,应用开发环境还比较简单,当时还有所谓的全栈工程师存在,意味着如果不考虑开发周期,一个人就能搞定整个应用软件。今天,这个称谓已经名不符实。很少再有一个人,甚至一个企业能够全面掌握和云计算有关的所有技术栈。他们可能会应用旁人完成的一些成果,结合自有的一些专有经验,来形成在某个细分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或者为客户交付期望的产出。 即使作为纯粹的应用者,要想全面了解和云计算有关的技术,做到合理架构,恰当选型,顺利完成集成开发和部署的全过程,也都比过去难得多,需要的技术人才也比过去昂贵。坦率来说,在当下的人才竞争度下,一般行业的企业,即使拥有信息部门,也都不太可能独立驾驭这样复杂的开发设施,他们将不得不广泛依赖云计算平台提供的服务。这给软件行业的解决方案商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谁能够为数字化转型企业提供友好的应用开发和部署环境,谁就能够获得和保有客户。 这篇长文主要面向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和非技术管理者。我通过描绘云计算技术和市场领域的发展过程,介绍关键技术和市场里程碑,包括不同技术域下的核心开源项目,让企业能够对云计算发展历史和相关技术域有一个通盘的了解。有了通盘的认知,你会更容易看透本企业应该怎样利用云计算,未来可能的市场机会和挑战在哪里? 本文受到Tom Siebel 2019年出版的Digital Transformation一书的启发,但我尽量结合了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通俗地来讲述。 云计算市场的形成和结构 我们今天能够享受经济和便捷的云计算服务,主要来自两大动力,一是计算资源的虚拟化技术,二则是规模经济效应。前者发端于2000年后VMWare推出的Hypervisor虚拟化软件,它不再依赖一个母体操作系统,就允许用户将硬件和网络资源划分成多个单元,从而实现计算资源的池化、共享和按需调度。 2006年,Amazon推出了S3对象存储服务和SQS简单队列服务,开创了公共云计算服务的先河。在此后,微软,IBM,谷歌,中国的阿里,腾讯和华为等都陆续加入了公共云服务的市场,提供的服务也从基础计算资源扩展到数据库、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多个技术领域。目前,这个行业已经成长为年收入2500亿美元的巨大市场。 在这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当然出现了很多的公司,产品和服务,但是概括起来这些事物的涌现基本沿着两条明显的路线在进行: 趋势一:从基础设施,到应用,再到应用相关的平台服务 基础云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最早的云计算服务就是最基础的云主机(Virtual Machine),服务商把裸金属装上Hypervisor,把计算和网络资源分块后就可以卖了。随后,基础服务被拆分为主机、存储、网络、数据库和安全等几个重要的基础云产品,允许用户灵活组合,并实现了弹性计费(目前国外基础云厂商大多都提供按分钟或按秒的计费精度,存储则可以按月计费,比如AWS的S3服务每GB数据的标准存储月费在0.0125美元,而深度归档存储的每GB月费可以低至每GB0.001美元)。
我们一般把主机,存储,网络,数据库和安全相关的计算服务统称为基础云服务。在这些服务之上,开发者需要完成所有的技术栈搭建,构建自己的数据架构,开发编码,部署运维,最终才能实现云端应用。而初代的云计算客户大多数都是互联网公司。他们并非云服务的最终消费者,而是生产者。 (编辑:衡水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